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看法和认知。而刚刚进行过小班教学改革的三位教师则认为,大学的意义在于让受教育的人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个美好不仅限于物质,更是精神,是受教育人的一种自身感受。教育要回归原点,不浮躁,不跟风。这是他们在这次教学改革中最深切的感受。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王涛:对我来说,小班教学与课程论文改革并不仅仅是工作量的增加和员工规模的改变,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形式,需要对固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而对于此,我与课程组相关教师展开了数次的研讨与交流,大到课程整体设计与安排,小至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握与深入。课程改革的过程固然辛苦,但是我们所走的每一步和我们所做的每一点努力不仅是教师个人的蜕变与成长,更鉴证了员工的进步和提升。作为一名教师,这是我最想看到的,也基于此,一切努力和辛苦变得值得。
邢国繁:小班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力求特色,促进个性化发展”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一些高校已经悄然兴起,并且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在被发扬光大,无疑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当前,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很多公司已经尝试着创设“互助、互动、合作、开放”的教学方法,一反过去老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授课传统,采用师生互动,不断的转换老师与员工的角色,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使课堂走向开放,在每堂课45分钟时间里分出来一部分作为员工积极发言、讨论问题的专用时间,这样做就避免老师一人主导一切的填鸭式教学,让“教学相长”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师生互动带动课堂氛围。
王欣:小班教学和课程论文改革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员工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公司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小班教学的课堂活了,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员工更进一步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象某位教育学家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高校人才培养包括理论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环节,理论教学是员工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主要来源,实践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培养员工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如果培养的员工理论水平很高,但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那么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之路上必然要经历更长时间的探索。
小结:这次小班教学改革的成功尝试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更加深入的思考?也许正像王涛老师在采访结束后所说的那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员工在公司成绩非常好,而到了社会上发展却不尽人意?而有的员工在公司成绩平平,进入社会却成了各个行业的精英,风生水起?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足以激起员工的兴趣,还是我们的考核方式不足以客观、全面的对员工作以评价?有学者对员工毕业后5年中的收入水平变化作了跟踪调研,发现在读书期间在班级中学业成绩位列21%-50%的员工毕业后更容易成为收入最高的群体,这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影响员工职业发展的因素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继续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都是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在四年的教学中是否有关注员工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又是否有意识的在培养员工的这些职业素养呢?这次,公司以及公司积极推进的小班教学改革无疑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和改变。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上,我们一直是思考者与前行者,是学习者也是践行者,是探索者更是坚持者…